一顆堅果的千年旅程:穿越歷史的營養傳奇

目錄

最原始的能量來源:堅果與史前人類

堅果的歷史,可以追溯到人類尚未學會農耕的時代。根據以色列Ohalo II考古遺址的研究,早在兩萬多年前,智人就懂得採集橡實、杏仁與榛果作為食物來源(Weiss et al., Science, 2004)。這些堅果富含脂肪與蛋白質,是獵人與採集者在寒冷季節中少數穩定的能量來源。可以說,早期的堅果,就像一顆「自然界的能量電池」。


古代文明中的堅果:祭品、藥物與奢侈品

進入農耕社會後,堅果的地位不減反增。古埃及的壁畫中,常出現杏仁與椰棗的身影。考古學家在法老圖坦卡門(Tutankhamun)墓室中甚至發現杏仁殘渣,顯示這些堅果曾作為陪葬品,象徵永恆與滋養。希臘人與羅馬人則視堅果為「智慧與力量」的象徵,特別是在運動會與戰爭前食用。

在古波斯,開心果(Pistachio)是皇家專屬的零嘴,阿契美尼德王朝甚至設置專門的果園供宮廷食用。據歷史學者Brothwell & Brothwell的著作《Food in Antiquity》記載,堅果是古代貿易中的重要商品,有時甚至比金屬更珍貴。


中國堅果文化:核桃、松子與補腦智慧

東方世界也早早就將堅果視為健康聖品。在中國,《神農本草經》與《本草綱目》中都記載了核桃、松子與栗子的藥用價值。李時珍寫道:「核桃仁,味甘,補腎氣,健腦髓。」這使得核桃在明清時期成為士子進補的聖品,被視為「補腦核桃」的文化象徵。

松子則在唐代宮廷中被視為延年益壽之物,據傳武則天特別偏好松子糕,原因正是其潤肺、養顏的功效。中國人不只吃堅果,也用堅果入藥、入詩,甚至入畫,賦予其文化層次的意義。


堅果的絲路之旅:跨越語言與宗教的共通語言

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,堅果不再只是地方美食,更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。阿拉伯商人將椰棗與開心果帶入地中海世界,也將杏仁傳入印度與中國。這些堅果富含熱量與油脂,適合長途貿易時攜帶與保存。

中亞地區尤其擅長將堅果入菜,如波斯的「費森醬」(Fesenjan),就以核桃研磨入醬,搭配肉類燉煮,是伊朗的經典佳餚。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,義大利貴族也流行食用混合堅果搭配起司與葡萄酒,被視為身份象徵。

堅果,不只穿越地理,更穿越宗教與語言的疆界。在伊斯蘭齋戒月、基督教聖誕節與中國農曆新年,都可以看到堅果的身影。


現代營養學的重估:堅果是「古老的超級食物」

進入21世紀,堅果再次被科學家重新定義。根據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》2013年的研究指出,每日攝取少量堅果的人,整體死亡率降低20%,心臟病風險下降近30%。研究指出,堅果含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(MUFA)植物性蛋白質維生素E多酚抗氧化物質,對抗氧化與抗炎反應有顯著作用(Bao et al., 2013)。

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也指出,隨著全球植物性飲食風潮興起,堅果的消費量逐年上升。特別是杏仁、美國核桃(pecan)、腰果與榛果,在歐美市場需求大增。

今天,從健身族的蛋白補給、素食者的脂肪來源,到高齡長者的心臟保健,堅果已成為現代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
結語:未來的堅果,會走到哪裡?

一顆小小的堅果,從史前人類的野外採集,到古代文明的宮廷貢品,再到今天超市裡的健康零食,它的旅程仍在繼續。它見證了人類的饑荒與繁榮、戰爭與和平,也象徵著我們對「自然能量」的渴望。

隨著氣候變遷與永續農業的議題升溫,堅果作物因為碳足跡較低、可乾旱種植等特性,正在被視為下一代綠色蛋白的希望之一。

也許未來某天,我們吃的不只是堅果,而是一種對歷史的敬意與對自然的回饋。
這,就是一顆堅果的真正價值。

延伸閱讀